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京津冀地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发布

9月16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召开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京津冀地区近20年来21.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城市空间扩展、植被覆盖变化、地表沉降与地壳稳定性监测成果。

京津冀地区形成两个重污染带

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是指产生重点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扬尘地表污染源和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通过对这两类污染源的位置、范围、空间分布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扬尘地表2007年约为2930平方公里,2013年约为4183平方公里,7年增加了1253平方公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建筑工地,其次是堆放物和露天采掘场。京津冀地区重点大气颗粒物排放企业2013年达3.8万余家,是2007年的2.25倍,主要为煤炭采矿、水泥建材和钢铁冶炼,这三类企业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80%。其中排放企业增加最多的是唐山,北京是唯一排放企业减少的城市,共计减少2700余家。

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3年,京津冀地区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增长明显。以太行山—燕山山脉为界,东南部污染严重,西北部较轻,且高污染地区主要为污染企业、人口密集的平原和市中心区域,形成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两个重污染带。

城市空间扩展每10年增长超50%

城市空间扩展监测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地区153个城市的城区空间扩展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 1990年、2002年、2013年的城区面积分别为1651、2484、3747平方公里,平均每10年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增长最快的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增长最快的5个县级以上城市为三河市、涿州市、迁安市、滦南县、静海县。1990—2013年城区扩展占用耕地1138平方公里,占用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地815平方公里,分别占54%、39%。城市空间以中心城区向外围的“组团”式扩展为主,占用耕地问题突出,呈现加剧趋势。

植被覆盖总体轻微变好区域差异明显

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监测结果显示:2002—2013年,该地区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轻微变好,植被覆盖度均值增加6.44%,但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北京市六环以内植被覆盖度均值从40%下降到25%,其他地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天津市植被覆盖度均值先增后减。河北省北部植被覆盖状况改善明显,南部植被覆盖状况呈现较大退化,其中石家庄地区植被覆盖度均值从77%降至64%。

地表沉降呈现不断加剧趋势

地表沉降与地壳稳定性监测主要对京津冀平原地区1992—2014年的地表沉降量、年均沉降速率、沉降中心分布等进行了定位和分析。监测结果显示:京津冀平原地区自1992年以来地表沉降总体上呈现不断加剧趋势,截至2014年6月发生严重沉降(每年沉降速率超过50毫米)的面积达到4569平方公里。北京市平原地区1992—2002年为地表沉降初步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不断加剧,截至2014年7月形成了朝阳—通州沉降带和海淀—昌平—顺义沉降带,最大沉降速率达每年152毫米,严重沉降区有433平方公里。天津市地表沉降在1992—2002年已有一定规模,2003—2010年迅速发展,严重沉降区已达2749平方公里,2012—2014年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格局,全市最大沉降速率为每年153毫米,严重沉降区面积缩减到1118平方公里。河北省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大沉降带,从廊坊向西南延伸至高碑店、保定东南、衡水西北、石家庄东部、邢台至邯郸东部,最大沉降速率为每年213毫米,严重沉降区面积3018平方公里。

数据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地壳整体较为稳定,但在主要沉降区、断裂周边变化较大,平原地区地表沉降呈现三地沉降漏斗连接成片的趋势,可能会对区内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运营、建筑物安全等造成影响。

多措并举确保成果客观真实准确

京津冀地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将先进的遥感技术手段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充分利用多期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遥感影像,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资料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资料等,采用变化检测、内业解译和编辑、外业核查、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了定量化、空间化监测,并委托测绘队伍进行了外业核查,通过了国家专业质检部门100%检查,还进行了大量的专业部门数据对比,确保监测成果客观、真实、准确。

监测得出的详实数据,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扬尘地表数据、城市空间变化数据、沉降监测数据等,填补了京津冀地区地理国情信息数据的空白,为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三地协同发展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